资讯频道

首页>咨询频道> 新职业动态 >产教融合育数字英才 共创智造未来高峰

产教融合育数字英才 共创智造未来高峰

  发布时间: 2024-09-14      浏览量:990

近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数字人才则成为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大湾区急需大量精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技术的“人工智能+”数字人才。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积极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智慧工厂数字人才,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学院依托产业学院,通过创新育人模式,为企业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数字人才,推动了大湾区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的蓬勃发展。

  构建供需对接育人模式,跨越“人岗匹配”鸿沟。“在数字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必须正视存在的一些痛点和难点。”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指出,当前由于“人岗未能精准匹配”,导致企业与人才供需关系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涉及的核心技术众多,使得大部分高职学生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智能制造等相关核心技术。此外,数字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不足,导致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这些问题,学院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进数字人才的培养模式。学院通过组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等二级办学实体,并充分利用“政校行企研”多方资源,打造“国家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数字人才育人实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为确保培养出的数字人才能够与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学院还构建了“一岗位、三主体、四阶段、四评价、六融合”的数字人才供需对接育人模式。学院针对大湾区智慧工厂对智能制造产线装调与运维数字人才的“一岗位”需求,与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广州威控机器人有限公司进行“三主体”联合育人。三方通过“认岗—跟岗—轮岗—顶岗”“四阶段”培养,以及学业测试、技能测试、岗位测评和职业能力测评“四评价”,实现了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教学内容与岗位任务等“六融合”。

  校企协同共育人,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实施了“计算—感知—认知”数字人才“三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数字人才分层教学问题。学院根据“人工智能+”发展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三个境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分为“智能制造—生产单元数字化—人工智能+”三个层次,通过构建“班级—创新工作室—大赛团队”三阶梯队,将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

  在“计算智能”阶段,学生通过实训基地学习智能制造核心装备的编程操作等基础技能。在“感知智能”阶段,学院与企业合作,让优秀学生进入机器人创新工作室,培养其解决现场复杂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在“认知智能”阶段,学院成立大赛团队,培养团队选手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一培养模式成效显著。学生在2022—2023“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首届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应用决赛中获2金1银2铜。在第23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 2024机甲大师高校联盟赛(广东站)中获得一等奖。

  学院还构建了“一岗双元,三能四阶”数字化课程体系,以解决数字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问题。为满足智能制造产线装调与运维“一个岗位”的需求,学院联合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双元”通过学徒制培养模式,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程,形成9门学徒岗位能力课程。针对企业对数字人才“职业技能—职业岗位能力—职业能力”三个维度的能力需求,学院通过“证书认证—岗位测评—职业能力测评”三种评价考核方式,在“认岗—跟岗—轮岗—顶岗”四个阶段开展培养和认证考核。

  数字资源赋能教学,虚实联动育人才。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许多特色与创新实践。学院通过智能制造实践中心提供的虚拟现实场景,将虚拟与实际操作巧妙结合,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实践中心投入大量资源,拥有价值2500万元的智能制造产线和价值300万元的智能制造仿真实训台,可供教师们在这里开展虚实联动、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

  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学院还将教学内容数字化,通过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到教学资源中,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学院建立了国家智能工程机械运用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并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与知识产权运用”“通用机械设备检修”两门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学院还拥有动画、闯关游戏等多种教学资源,建成了手势算法控制等多功能交互式资源平台。

  学院不仅在教学方面进行了创新,还致力于解决数字人才的就业问题。学院与企业合作,共建了大湾区智能制造人才配对中心。学院还联合深圳华中数控有限公司等,借助DMP大湾区工业博览会,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工业4.0智能制造CPPS管理中心,并成立了“千校万企—大湾区智能制造人才配对中心”。通过微信“千校万企人才配对”小程序,学院实现了企业和人才的精准匹配对接。据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统计,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91.89%,平均月收入7948元,就业现状满意度达到80%。

  (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培养研究与实施”阶段性成果)

 资讯来源:央广网,李冲 李助军 诸进才

上一篇:教育部:大力支持企业高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到职业院校从教

下一篇: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